关于政治学与政治哲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9-24浏览次数:183

  一、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公共权力,涉及公共权力的来源(权威和合法性问题)、使用(政府制度设计)、监督等基本问题。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前者从哲学层面研讨正义、自由、民主等基本问题,后者从实证层面研究国家、政府、政党等现实范畴。政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行政学,主要研究政府内部官僚体制的运行及人力资源管理。

   二、解读政治哲学的思考路径

  围绕个人、政府、社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核心问题是通过公共权力的合理界定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发展,同时实现公平、正义等内在价值。政治哲学的流派很多,观点纷呈,但归纳起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思考路径:

  1.个人取向或集体取向。如自由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个人(批评者称之为原子式的个人)。传统中国政治哲学是集体取向,认为合理的政治体系应当是在家庭至社会中均存在稳定的秩序等级,即政者,正也

  2.价值取向或事实取向。前者预设了一个逻辑推演的起点,以此作为评判社会现实的基本依据。比如,对于人生而平等,价值取向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先验的、既定的逻辑起点,不作这样的假设就无法继续进行政治哲学的讨论;但事实取向的研究者认为这不符合人类社会实际,是一个伪命题,只有认识到人生而不平等才能够产生主动改造社会的愿望,这是激进主义的本质想法。

  3.权利优先或利益优先。从更深一层来看,这是韦伯所区别的工具合理性和目的合理性行为。边沁等学者认为人的天赋的自然权利等说法是虚幻的,现实中只有个人对功利的计算,政府的任务就是要使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而按照康德式的律令,个人只能被当作目的而不是被当作手段。

  4.社会是理性设计的还是自发演进的?奥克肖特对政治理性主义的批评。哈耶克的自发生成的社会秩序spontaneoussocial order)。一些保守主义学者比较关注传统、尤其是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影响,认为持自由主义立场的人过于相信人类理性的力量,与过去完全割裂意味着取消历史的传承和传统的延续。

   三、政治哲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1.关于自由。古典自由主义毋宁说是经典自由主义classicliberalism),因为此后的讨论都没能超出它的基本范畴。依照价值取向和事实取向的区分,自由主义大致分为功利主义的自由主义、社会契约论的自由主义两支。前者强调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个人应当拥有合法的、不受公共权力侵扰的自由,也就是划分出公域私域(严复把《论自由》译为《群己权界论》非常精当)。在经济生活中,他们相信市场的自发调节功能。与之相对,社会契约论的自由主义源于一种假设状态(社会契约),立足于权利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的起源,以道德律令为逻辑前提,从个体的权利推演出个人自由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柏林作出经典的区分: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积极自由的核心其实是自主,不受因果律的制约,超越于历史、社会、国家之上的自主;消极自由的核心是不受非法权力的侵害。

  此后,随着社会主义的兴起,特别是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影响,人们对古典自由主义、特别是市场至上的原则产生了怀疑。同时,对于私域如何界定也有相当多的批评,认为不能忽视普遍的社会价值,不能一味强调个人权利不受侵犯,比如吸毒、同性恋问题。当代自由主义的复归以罗尔斯为代表,重新对基于社会契约论的古典自由主义进行更为精致的论证(无知之幕)。在罗尔斯看来,社会的公平正义在于,正确分配社会合作的利益和付出,社会规则为每个人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这种分配方式要一致。

  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批评:(1)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原子式个人简单相加的联合体。(2)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除了个人利益的总和之外,还有某种形式的社会共同利益。(3)整体决定部分的性质,从来没有抽象的、孤立的、绝对的个人,个人的性质是由他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4)离开整体不能理解部分,只有将个人置于特定的国家、民族、阶级、群体之中才能理解其行为。(5)组织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2.关于民主。政治民主的本质是一种制度设计,一种政治方法,而并非一种价值。古典民主(直接民主),只存在于城邦之类的小的政治共同体中。对于现代民族国家,英美等国发展出了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洛克曾为之作过详细的论证,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核心是两条:个人自然权利的学说和政府必须基于被统治者同意的学说)。现代代议制民主的最大困难在于,如何保证代表合适地表达选民的意愿和需求。这催生了所谓的多元主义民主,也引发出现代政党政治的探索和研究。现代民主理论更倾向于关注社会的民主根基,注重社区这些小的共同体中的民主,以及文化上的民主精神的培育。

3.关于平等。平等有两类:机会的平等(equality of opportunity)和结果的平等(equlity ofresult)。社会主义对平等最为关注,其理论出发点是群体而非个人,认为社会中的个人是现实的个人,有着不同的阶级划分,无法与现实割裂。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在经济上要求中央统一规划,在政治上要求打破阶级的分野,通过理性的力量来达到个人的全面解放而远非自由。

 

四、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清流传统

  儒家政治学说从本质上说是对社会秩序的界定,以世俗主义精神预设规范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原则,以此来评判现实政治生活,即天道远,人道迩。唐宋以前的政治儒学,大多关注治国之术,即政治制度的设计和现实的政治运作;宋明之后的心性儒学,更多地带有思辩色彩,转而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培育,注重政治的道德规范和个人名节。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显示的是儒学的道统观念和入世情怀。出则为官,入则为绅,从这一传统中,我们发现的是知识分子喜好的高调政治、道德化倾向和乌托邦情结。在对现实问题的态度上,他们重行为的动机而不是结果。由于儒学不注重实际行政能力的培养,他们在评判现实政治时难免流于空想或空谈,对现实的政治难题往往束手无策,却为了抽象的道德和价值问题而争执不已,并陷入门户之见和朋党之争。如东汉的太学生,明代的东林党人,晚清的清议派。

   五、结语

  政治学的研究以政治哲学为基础,以此来思考国家、政党、民族等现实问题,它有其独特的魅力,体现的是人类对合理社会秩序的不懈追求。政治学的讨论没有明确的答案,在诸多的两难选择、对立的研究范式中体现出它的迷人之处。

理解中国政治,必须注意两个基础。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这是我们政权的合法性所在。二是儒家政治传统。传统中国政治文化对于绝对道德价值的坚守是令人尊敬的,但完全忽视现实政治的变化又是需要警惕的。政治从本质上是现实的,是一种妥协的艺术,是关于公共权力如何合理运用的学说,因此要在各个利益群体中寻找到平衡点,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合理的政治制度安排。当然,政治也应当符合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否则就流于世俗的权谋或简单的暴力

Via:中国共青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