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国际政治的专业学习谈对工作的几点认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9-24浏览次数:135

一、国际政治这门学科的简要介绍

  国际政治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动乱与秩序等现象和关系的总称。

  国际政治理论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20年国际联盟的建立,促使人们开始对国际政治进行研究,到了60年代逐渐发展成熟。美国是这门学科发展的中心。中国的国际政治学科起步较晚,60年代刚起步就遇到了文革,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有学者介绍一些国外国际政治著作,并相继在部分学校建立了国际政治专业。总体来讲,属于一个年轻的学科。

  传统认为国家是国际政治中最主要行为体。汉斯·摩根索教授的现实主义经典著作的题目就叫做《国家间政治》,被誉为国际政治学的圣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范围也越来越广:各种非国家行为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女权运动、生态运动、恐怖主义等超国家和跨国界的集团与势力都被认为是国际政治中重要的参与者。但毫无疑问,国际关系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是国家间关系。

  不同的国际政治流派看世界的视角不同,分析问题的手段也不同,国际政治的主要流派包括:

  理想主义:代表人物是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一战后重建世界秩序的十四点和平计划,崇尚法律规则和伦理标准,认为国家的利益可以协调,倡导建立国际联盟重振世界秩序,在当时受到国际社会欢迎。

  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是汉斯·摩根索,他从人性本恶出发,认为权力是一种控制和支配资源的能力,国家行为的目标指向权力,国际政治就是权力政治。认为由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国家实力的不平衡会带来世界格局的变化,新兴大国必然会通过武力挑战现有霸权国家,从而实现权力转移,这也是中国威胁论的理论根源。二战之后这一理论流派十分盛行。

  新现实主义:认为当今世界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世界,不再沿用权力政治(把安全问题视为国际政治的核心和首要问题)的观点,而是把国际政治看作一系列的问题领域,认为国际政治不仅仅存在冲突与对抗,更主要的是协调与合作。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把社会学理论应用到国际关系研究领域,从而诞生的国际关系理论分支。这一理论把国际社会中的国家比作社会中的个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往形成社会,而社会一旦形成又会给个人以不同的角色和身份界;相应的,国家与国家的交往和互动形成国际社会,而国际社会的形成又会给国家行为体以认同,界定其身份,从而界定其国家利益,指导其国家行为和对外政策。

   二、国际政治专业学习引发的工作思考

  国际政治专业和共青团工作并不直接相关,但其中一些原理和方法论对思考、开展工作很有启发。简单归纳起来,有如下三点跟大家分享:

  第一,国家的逐利性。

  这是现实主义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前提假设,即任何一个国家的行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国家利益。这个假设是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的国家化,即认为每个国家都是逐利的,正如同每人都是利己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一点对我们开展共青团工作很有帮助。我们开展工作的时候要时刻想到我们的工作对象也具备这样的特性。“80“90青年是我们重要的工作对象,接触中发觉他们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务实,特别注重个人的发展。基于这一特征,我们在设计活动和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首先考虑清楚这项活动或工作到底能否真正满足青年利益需求,如果团的活动不能满足青年的某种利益诉求,无论是物质的、感情的还是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的,就不会对青年有根本的吸引力,也不具有持续性。

  共青团组织的四项基本职能是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和引导青年。组织青年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前提,服务和维权直接满足青年利益,三者共同构成引导青年的基础。引导,首先还是要尊重客体的利益诉求,要让他认识到参与团的活动是有利于他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即便眼前不能马上达到这种效果,起码从长远来看是有利于实现其根本利益的。

  第二,安全困境理论、建构主义。

  国际政治的安全困境理论是博弈论的延伸,是指在安全关系上,一方总是对对方怀有猜疑,双方相互感到威胁,因而不断武装自己,而一方武装自己则令对方更加感觉不安全,如此往复,导致军备竞赛升级。而建构主义学派强调国际社会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互动,认为国家间关系的定位并不是完全由国家实力决定,而是在国家间互动中形成的。

  这两个理论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就是每项政策出台之后,政策的客体,就是政策的受众对象,都会有应对之策,以最大程度地抵消政策给他带来的负面影响。

  共青团工作同样如此,我们不能想当然地以为,我们只要制定出一项活动方案、布置了一项工作内容,下达给相应的接受对象,他们就会不打折扣的执行。事实上,客体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利益需求,变相的执行政策,想办法抵消对他的不利影响,进而抵消掉政策的一部分效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订一项政策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政策的原始效果,即第一轮博弈,还要考虑到客体对政策的反应,即第二轮博弈,进而不断修正。

  第三,方法论指导。

  1、大局意识。外交总是既要对外顺应国际形势大局,又要对内服务于党政工作大局,永远不能抛开大局谈外交。

  共青团的工作也必须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工作也不能脱离党政要求自搞一套。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群众组织,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始终把党的要求作为工作目标。

  2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核心思想。我国目前的外交行为,基本是在区域内做负责任的大国,在世界舞台更多的韬光养晦,这是由国家实力及所处的国际地位决定的。

  共青团也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和定位,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不能包打天下,不能替代政府职能,面子工程少做、盆景少栽;另一方面,要收缩战线,在可以攻坚突破的方向集中火力,有所作为。

  3外交无小事。这句话大家耳熟能详,但是有丰富的内涵。我觉得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外交决策无小事,外交政策的出台需经相当周密的过程,是在对诸多因素系统考察评估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外交决策的失误,严重的可能导致国家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二是外交人员言行无小事,每一个外交人员的言行都代表国家形象,谨慎是最基本的要求。

  同样,团中央作为共青团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每一项工作决策的制定都应该经过认真的调查和深入地研究,对其可行性有充分的论证,不能纸上谈兵想活动、拍拍脑袋定日程;同时,作为团中央机关的干部,言行上也要谨慎,做到不说虚话大话。

   三、近期的学习计划

  国际政治主要研究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有时会涉及到政党,但是对政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怎样开展工作研究的少,这方面的文献材料也很少。今后要特别注重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另外,我现在从事的是企业共青团工作,需要对青年学和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有相当的了解,但是7年的国际政治专业学习期间,对这两方面了解甚少,已经感觉到了这方面知识欠缺对工作形成制约,需要结合工作,学习补课。

 

 

Via:中国共青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