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增强国际意识的几点认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9-24浏览次数:114

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感谢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今天的交流会。今天我想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关于对增强国际意识的几点认识。之所以选这个题目,源于去年团十六大召开之后,陆昊同志就团干部队伍及团中央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一系列要求。陆昊同志在有关讲话中多次提出,团干部要具备历史感和国际眼光,团的工作要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从那时起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到博士学的都是国际政治专业,工作后也一直从事青年外事工作。所以说这个问题既和我的专业有关,也和我的工作联系密切。当然,增强国际意识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今天,我仅结合所学专业和工作实践,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有偏颇和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

  我谈的第一个问题是:与青年及青年工作有关的国际现象有哪些?

  对国际现象有所了解是增强国际意识的基础。国际社会包罗万象,国际现象纷繁复杂,国际形势变幻莫测。我们该从哪里入手?了解哪些问题会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启发?当然,对国际体系演变的历史脉络、当前国际格局的主要特点及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及国际地位有最基本的认识是非常必要的,相信大家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也有会有所关注和积累。在此基础上,我认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是我们应该了解和掌握的。

  一是国际青年运动和世界青年事务的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这里我先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一下解释。青年运动是指青年自发的,有明确的政治、经济或社会目标的,联合的有组织的行动;青年事务是指由政府及相关机构为青年群体提供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公共资源和服务。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青年运动主要从社会变革和政治统治的角度认识青年问题,把青年当作政治人;青年事务主要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角度认识青年问题,把青年当作社会人;在青年运动中,青年是主体。在青年事务中,青年是客体。

  关于国际青年运动,我们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国际青年运动最早形成于上世纪初,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

  2.国际青运史是以几个主要国际青年组织的产生、发展、变迁及其相互间的合作、竞争、对抗为主线而展开的。这几个组织是成立于1945年的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简称世界青联),成立于1946年国际学生联合会(简称国际学联),成立于1949年的世界青年大会(简称世青大会),以及最初成立于1907年、1940解散并于1946年恢复的社会主义青年组织国际联盟(后更名为社会党青年国际联盟,简称社青国际)。简要概括起来,世界青联和国际学联是左翼,成立和发展之初受苏联支持;世青大会是右翼,受欧美等国家支持,反共色彩浓厚;社青国际主要由欧洲主要国家的社会主义青年组织组成,宣扬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

  3.国际青运史是整个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形势发展历程的缩影。几大青运组织从团结与融合,到分裂与对抗、分化与改组再到转型,无不与当时国际格局的变迁和大国关系的调整密切相关。国际青运的主题也经历了从反对青年工人遭受压迫、维护工人合法权益,到消除法西斯残余,实现和平与安全,动员青年在巩固民主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作用,再到反帝、反美、反全球化以及社会性议题不断增多的发展过程。

  4.当前,国际青年运动总体趋于缓和,但在一些地区如拉美也存在局部高涨的现象;意识形态色彩淡化,社会化趋势不断加强;利益群体和组织方式多元化;各领域、各层次的青年运动协调机制逐步建立,一个真正全球性的、合作而非对抗的国际青年运动正在兴起。

  关于世界青年事务,我们需要把握的是:

  1.世界青年事务的形成过程反映了国际社会从把青年当作政治人到把青年当作社会人的视角转变。其主题经历了青年人权保护、青年参与、青年发展等不断充实和拓展的过程。

  2.联合国是世界青年事务的主要推动者,世界青年事务的发展脉络主要体现在联合国通过并发布相关决议、秘书长报告,在联合国及相关机构框架内举办青年活动等。这其中有一些纲领性文件和标志性的事件:1965年,联大第20届会议通过了首份涉及青年的专门决议《关于在青年中培养民族间和平、互相尊重及彼此了解等理想之宣言》;1971年,联大第26届会议通过了《青年,其问题及需要,及其参加社会发展工作》决议,从青年发展和青年参与的角度提出了青年工作的原则,这是世界青年事务的雏形文件;以1985年国际青年年为契机,联大通过了涉及青年的一系列决议,强调有必要制定关于青年问题的国际政策,初步确定了世界青年事务的重点;1995年,联大第50届会议通过了《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青年政策框架和行动指导原则;1998年,联合国召开了自成立以来的首次世界青年事务部长会议。

  3.当前,青年事务的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青年就业、卫生健康、权益保护、社会参与和青年文化等世界青年事务的优先领域得到进一步确认;青年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有所加强,青年政策评估体系和青年发展指标体系正在建立;各国纷纷建立跨部门的青年事务协调机制,制定整体、综合的青年政策,并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和协作;国际社会各类非国家行为主体参与、协调青年事务的趋势不断发展;一个以青年事务为主题的,由联合国、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青年组织等多个主体参与的,开放性的多边合作框架逐步形成。

二是当今国际政治(交流)中的青年现象。

  青年现象这个词是我们根据近年来国际社会出现的一种比较突出的趋势,并结合青年外事工作实践,而归纳并使用的一个词汇,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开展青年国际交流实现对外战略意图,或借助青年和青年组织对国际政治的参与来服务国家利益。

  事实上,由于青年群体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既有我们通常定义的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也常常与不确定、易冲动、激进等联系在一起。在国际政治活动中,各民族国家普遍重视青年,使有关青年的话题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如二战后德法开展的大规模青年交流成为增进两国国民感情,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途径;美国政府利用青年的理想主义精神实施和平队计划,成功服务于其国家战略。等等,说明青年与国际政治的联系早就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家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各国对软实力输出和竞争的日益重视,青年群体在国家交往及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再一次受到关注。

  这种现象有三种比较突出的表现形式。一是通过政府行为,开展大规模的青年交往,增进对象国青年对本国的认知和了解,增进国民间感情,奠定国家关系发展的民意基础。如日本于2007年初开始实施的东亚青年交流计划,其主要内容为5年内斥资350亿日元(约3亿美元),每年邀请6000名东亚国家的青少年访问日本。旨在通过推动青少年交流,改善小泉执政期间造成的与亚洲邻国关系不睦的外交窘境,达到其巩固东南亚外交阵地、争夺东亚合作主导权的目的;自2003年以来,中国政府领导人多次在出访期间宣布邀请对象国大批青年访华,掀起了自1984年中日青年大联欢之后中外青年交流的新高潮。二是通过参与、影响世界青年事务和国际青年运动,使其成为树立国家形象、实现国家利益的有效途径。如2006年上合组织峰会期间,普京提议成立上合组织青年联合会,并在此后的几年内,一直积极推动上合组织框架内青年组织的成立(今年5月,成立上合组织青年委员会);越南也是积极主办、参与区域性青年交流活动的国家之一,力图通过青年交流,拓展其在地区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拉美一些国家积极承办世界青年联欢节等全球性青年活动,无非也是想通过这种方法,提高其在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力;我们在一些国际会议中也经常发现,往往是一些非常小的国家,比如一些名字都特别难记住的太平洋岛国,派出的都是一些非常具有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代表,这些代表在会议上也表现得极其活跃,积极发言,争当报告员等,抓住一切机会宣传、推介自己。三是利用青年交流、操纵青年运动进行国际政治斗争等。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美国通过支持反对派青年学生运动,相继在东欧中亚一些国家挑起的颜色革命

三是青年与全球公民社会。

  将全球公民社会结合起来,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一个比较时髦的词汇。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者们意见纷纭。与公民社会的定义相对应,比较有共识的看法是:全球公民社会是指公民们为了个人或集体的目的,而在国家和市场活动范围之外进行跨国结社或活动的社会领域,它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联盟、全球公民网络、跨国社会运动等。

  20世纪末,全球公民社会获得迅速发展,其数量、活动和影响都有了空前的增加。粗略统计。目前全球非政府组织的数量多达数百万个,其中各类国际非政府组织超过五万个,覆盖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有个例子,1975年,只有6000人参加了墨西哥世界妇女大会的非政府论坛,114个非政府组织参加了正式会议,而到1995年,30万人参加了北京世界妇女大会的非政府论坛,3000个非政府组织参加了正式会议。有的学者将这一现象描述为全球性结社革命,并认为后者在20世纪末的重要性同一个世纪之前民族国家的崛起一样重要。

  青年与全球公民社会有着密切联系。根据马利·卡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观点,全球公民社会的复兴和流行脱胎于东欧巨变前期的两种潮流,其中一种潮流就是由西欧和平运动思想引导的东西欧大众之间尤其是青年人之间的交流。在其著作《全球公民社会》中,马利·卡多认为:以通过促进公民之间交流的方式,来打破东西欧之间的铁幕,而不是通过国家、党派等官方或半官方的组织和安排。青年间的交流成为这种交流的先驱和主流。当然,这种交流后来在东欧国家发生质的变化,上升到谋划推翻现政权的高度。基于这种认识,马利·卡多将全球公民社会定义为媒介,指出全球公民社会应该被描述为个人就正在出台的某项社会契约或一系列契约而与政治与经济权力中心展开辩论、施加影响以及进行协商的全球化进程。换言之,全球公民社会包括上述所有的正式与非正式组织,个人可以参加这些组织并通过这些组织将他们的声音传达给决策者

  那么,青年群体和这种媒介的关系如何发生呐?一方面,青年作为未来的主人翁被赋予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青年在学习、就业、健康、权益保护等方面往往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年龄界定的关系(25岁以下),青年往往与弱势群体联系在一起,需要得到特殊的关注和保护。但一方面由于政府资源和服务的缺失,另一方面由于对被设定的正式的参与途径的天然的排斥,青年往往选择非主流(政府)的、自发形成的媒介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此外也有研究表明,对非政府组织和运动的参与也是一些青年表达个性、追求时尚的选择。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些媒介也往往将青年作为主要工作对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大大小小的非政府组织,还是遍及全球的反全球化运动,青年都是最积极、最主要的参与者。如目前国际社会最有影响的全球社会运动-世界社会论坛专设青年委员会,每年举办国际青年营

上面说了这么多与青年和青年工作有关的国际问题,或者说国际现象,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有哪些因素在背后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今天要谈的第二个问题: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这里就需要我们借用国际政治的理论工具。国际政治理论是对国际政治核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高度抽象,也是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可以借助的有利武器。关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流派及其主要观点,上次郑凯同志已经给大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我就不再多说了。这里,我只从国际关系理论的几对核心要素出发,谈谈我对上述几个问题的看法。

  第一对概念是权力利益。这一对概念是国际政治永恒的话题,也是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着力强调的核心概念。无政府状态下,对权力和利益的追求构成了国际关系行为体特别是国家行为体的主要行为动机,也成为世界无法安宁的根源。

  这一对概念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国际问题的重要依据。无论是国际青年运动中几大组织的分化改组、对抗合作,还是各国以青年交流实施外交战略,以青年运动达到战略目标,我们在背后都能看到国家利益的影子。各国在青年交流舞台上的角逐,既是实力的展示和体现,也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权力和利益。从这一角度出发,青年运动或曰青年对国际政治的参与具有了很强的工具性。只要主权国家仍是当代国际社会最重要的行为体,各国对权力和利益的争夺就永不会消失,从而影响乃至决定青年参与国际政治的方式、途径和结果。

  第二对概念是机制合作。这是理想主义、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强调的核心概念。认为国际体系虽然是无政府状态的,但冲突是可以抑制的,国际社会成员可以创造条件,达成合作,其重要途径就是建立规范和机制。从威尔逊倡导建立的国际联盟到罗斯福策划建立的联合国,再到当代种类繁多的国际法和国际条约,以及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无不体现了国际社会力图通过建立规范和机制来实现集体安全的努力。这些机制正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新的行为体,并对国际政治的发展产生影响。

  从青年对国际政治的参与进程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一对概念的所发挥的作用。首先,青年是推动建立国际机制、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以世界和平运动为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上世纪90年代,世界和平运动共出现了四次高潮,每次都离不开青年的推动和参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建立在第一次和平运动高涨的大背景下;美国高校青年学生是以反对越南战争为核心的第三次和平运动的核心力量,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对推动巴黎停战协定的签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其次,国际机制的安排为青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保障。以联合国为主推动的世界青年事务的发展就是典型例证。第三,国际机制成为青年参与国际政治的有效途径。许多官方、半官方或非官方的国作合作机制都非常重视青年的参与,或在国家合作框架内建立青年交流机制,或举办各类青年交流活动,以增进青年对区域或全球合作的认同,促进青年对合作进程的参与。(联合国、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等)这也是目前国际青年交流的重要内容。

  第三对概念是观念认同。这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建构主义把传统国际政治理论对国家间关系的研究重新进行了建构,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观念的体现,不是不可更改的客观事实。主体间的实践活动形成了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了文化,文化决定了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观念、文化、认同对国家利益界定和国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建构主义代表人物温特曾经举出这样的例子:假如英国具有核力量,朝鲜也具有核力量,但对于美国来说,感到有威胁的必然是朝鲜而不是英国。这是因为英美之间已经通过构筑共同观念达成了认同

  建构主义的提出一方面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得国际关系理论对国际关系现实的阐释更为全面。青年国际交流的实践就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各国政府主导开展大规模青年交流的重要目的,就在于让双方的青少年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就能通过交流增进对对方国家的认同,培养共有观念,从而为国家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上面已经举到过二战后法德大规模青年交流的例子。而目前中日两国政府致力推动双方青少年密切交流的可以说也具有相同的考虑,虽然目前看来这项工作前景光明而道路曲折。

  但与此同时,在开展国际交流,特别是青年对外交流时,我们也要警惕一些国家以自由、平等、民主、公平、正义等等一些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对我们进行的渗透,特别是在全球公民社会全球治理等的语境下,更值得我们有所警惕和防范。

在了解、把握这些国际问题的基础上,我今天要和大家交流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现象带给我们哪些启示?这就回到了我们今天交流的题目,为什么要增强国际意识?

  一是有助于我们把青年工作放到一个更加宏大的背景中去思考和定位。当然,我今天主要讲的是国际背景。青年运动主题的发展变迁、组织方式的发展变化,青年事务框架的逐步确立、内容的不断完善,以及当代青年参与国际政治方式和途径的变化等等,都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国实力对比、时代主题变化等紧密联系,这也是我们认识、把握青年群体以及国际运动和青年事务的基础。反观国内也是如此,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青年群体的深刻变化,也在要求我们以开放和创新的姿态不断对团的工作进行思考和谋划。这些现象的发生都不是孤立的。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国内互动的日益频繁,我们更应该将国际国内两方面的背景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只有这样,我们对许多现象、许多问题的认识才会会更全面、更准确,才会更加清楚我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

  二是有助于我们了解国际青年工作的前沿理念。可以说,无论是世界青年事务,还是国际青年运动、世界社会运动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也比较敏锐地反应了青年这一特殊群体在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中承担的角色、面临的问题及需要的帮助,由此产生的一些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理念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比如将青年群体视为特殊社会群体之一,具有自身的群体特点、需要和利益;青年不仅是未来,更是现在,在鼓励青年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应该给予青年帮助和支持;应该将青年事务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政府与社会全面合作、特别是非政府组织合作是制定实施国家青年政策的必要条件等等。

  三是有助于我们借鉴国外青年工作的一些具体方法。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中国共青团既是执政党的青年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青年事务管理和协调部门,同时还是群众团体,这种三位一体的角色定位决定了共青团承担的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综合职能。这在世界上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十分少见的,即使在其他几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青年组织身上体现的也都没有这么突出。这就决定了我们的青年工作在政策制定、制度安排、运行机制等宏观层面上很难把国外的东西复制过来。相反,在一些微观的层面,特别是一些领域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比如说政治性组织吸引凝聚青年的方法,社会性组织在青年就业创业、维护青少年权益等领域服务青年以及社区青年工作的模式和方法等,这也是近年来我们引进国外青年工作先进经验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

Via:中国共青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