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9-24浏览次数:273

一、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学科

  大家知道,马克思主义有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广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包括这三部分在内的整个马克思主义。狭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指的是其中的第三部分。

  每个学科都有个基本问题或者核心问题。比如,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商品这个最基本的细胞,等等。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研究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解放、社会主义如何替代资本主义。如果要下定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科学。

  从上述定义出发,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从纵向来看,至少包括三大阶段,一是如何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政权;二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三是未来社会主义如何向共产主义过渡。从横向来看,研究范围也非常宽,传统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包括了阶级理论、政党理论、革命理论、国家理论、民族理论、殖民地解放运动理论等等;新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对象更宽了,凡是从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出发,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研究内容,都可以纳入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范围。比如,我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非国有经济范畴问题,博士论文研究的是社会主义法治化问题,虽然是从经济学和法学的问题切入,研究过程中也大量运用了理论经济学和法学的知识,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围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来展开的,确保了论文的学科性质。

  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具有突出的强目的性、强指导性特点。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在内的许多其他学科,都可以说是一种工具学。相比之下,科学社会主义更体现了工具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它直接告诉人们怎么搞革命、怎么搞建设、怎么搞发展、怎么搞改革,所以说它不仅是思想武器和工具学,更是目的意义上的革命学、建设学、发展学、改革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许多原理、原则、论断等,都是要直接贯彻为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实践的,这是它与其他学科相比的一个突出不同之处。

二、社会主义的几次历史性飞跃

  迄今为止,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大的历史性飞跃。

  1.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人们常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那么,哪里有不公平、不正义的制度,哪里就会出现对这个制度进行反思、对更美好的制度进行向往的思想追求。

  我国古代的老子就构想了一个小国寡民,……甘其食、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国度。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提出了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大同社会(在这里,已经有我们所说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充分涌流,人们把劳动当成乐生的第一需要的含义了)。在西方,柏拉图也提出了建立一个由哲人王治理的,以道德和正义为核心理念的共同体的理想国。所有这些,都可以看做是社会主义思想元素在古代社会的一种萌芽。

  从16世纪开始,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系统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开始诞生和传播开来。从16-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人和代表作是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等,第二阶段的代表人和代表作是摩莱里的《自然法典》和马布利的《论公有的权利和义务》等,第三阶段的代表人和代表作是圣西门的《论实业制度》、傅里叶的《新世界》、欧文的《新社会观》等。到第三阶段,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开始对自己的设想在实践中进行试验,如欧文跑到美国建立了称为新和谐村的共产主义劳动公社。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有两方面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猛烈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并非启蒙思想家所说的什么理性和正义的王国,而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人吃人的变态社会,等等。第二个主题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进行向往和描绘。设想未来社会是没有阶级和贫富差别,财产共有,普遍义务劳动,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

  虽然由于受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还不够充分、无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强大等历史条件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者还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还不了解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还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他们的理论有很多局限,只能限于空想。但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宝贵材料;他们对未来社会提出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预测,为后来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其实,人类历史上的许多设想之所以是空想,是因为它们实现的条件还不具备。一旦条件具备,能够在现实和想象的目标中架起一条连通管道,这些想法就会变成科学。例如,古人关于嫦娥奔月的幻想,在提出来时是空想,但现在我们的宇航员登月,不就使这一理想得以实现了吗?下面,我们来看看,马克思是如何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评价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的发现,这两个伟大发现,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第一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里面抽掉唯心成分,保留了其合理内核,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里去掉形而上学的成分,把唯物主义保留下来。把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然后,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形成了唯物史观,发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说明了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依次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第二个伟大发现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经济领域,发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价值二重性。工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具体劳动,把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上,这部分价值本身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另一方面,通过抽象劳动,创造了新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这个增值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从而,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指明了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打破资本家的统治。马克思还通过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说明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可避免,解决危机的最终办法,只能是由社会主义来替代资本主义。通过这两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在深刻分析、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实现自身解放的现实途径,从而使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2.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科学社会主义从一种科学理论发展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这里,我们重点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1)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考未来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哪里突破时,始终把关注点放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认为至少应该是在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同时取得革命胜利。列宁在帝国主义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了新的科学论断,他根据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那时,第二国际的理论权威考茨基死抱着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教条,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不具备条件搞社会主义,诽谤布尔什维克党用暴力夺取政权,就象一个怀孕的妇女疯狂万分地猛跳而引起早产,并诅咒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列宁同考茨基进行了论战,并果断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帝国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世界16的土地上推翻了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十月革命的胜利,引起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仇恨和反抗。国内被推翻的剥削阶级企图通过武装暴乱恢复其失去的政权,同时,国际帝国主义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行了武装干涉。为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军民,开始了3年的浴血奋战。内战爆发后,在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敌人四面封锁的条件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以全面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和垄断粮食为主要内容,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非常时期被迫采取的,但同时它们在表面上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的特征也确有某些相同之处,从而导致在内战结束后还继续施行,力图以此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连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大地抑制了国家的经济活力,尤其是余粮征集制引起了农民的强烈反抗。列宁及时觉察到,俄共原来设想的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是行不通的。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实践向俄共提出的新课题,它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里找不到答案。面对这一历史课题,列宁进行了伟大探索,废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搞活商业,通过租让制、租赁制、吸引外资等手段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等,这些是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最初尝试和经验。邓小平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在探索新经济政策的同时,列宁还提出了要把重心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要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根本任务要对国家机关进行改良(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改革),把改良作为解决建设任务的主要手段。列宁的这些论断,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执政党的建设和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2)斯大林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坚持和发展了列宁的思想,在和托洛斯基的争论中鲜明地提出和捍卫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坚定了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斯大林和苏共在上世纪2030年代,在内部经济文化落后、外部受资本主义包围的困难环境中,在前无古人、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的条件下,进行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斯大林时期,苏联通过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战略,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通过实行农业集体化,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广大农村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在制度、机制和发展战略等方面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构架,建立了以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为主要特点的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从1941-1945年,斯大林和苏共还领导苏联红军和人民,经过4年多浴血奋战,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打败了法西斯,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在战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过程中,既取得很大成绩,也犯下了包括农业集体化过激、肃反扩大化、个人迷信、在国际共运中搞老子党、大国沙文主义等失误和过错。对斯大林的功和过,要给予客观评价,不能全盘否定。

  (3)毛泽东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毛泽东既是无产阶级的伟大政治家、战略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并领导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取得了中国革命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科学分析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各阶级状况、社会主要矛盾,正确把握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心任务、发展动力,指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用实践证明了山沟沟里也能出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出真马克思主义’”。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年,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49年算起,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使公有制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被消灭,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不过,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等问题。

  从50年代中期开始,毛泽东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以苏为鉴,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1956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他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在这篇讲话中,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借鉴,总结我国的经验,论述了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同时,毛泽东针对许多人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不懂得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因而在矛盾出现时处于被动地位,甚至造成严重错误的历史教训,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首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为一个全面性的问题提了出来,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的理论使中国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摆正了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进的方向,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起点,也为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主要内容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也为1978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方法论依据。胡绳在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所写的《毛泽东一生中所作的两件大事》一文中,认为毛泽东一生干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进行民主革命并取得胜利,第二件是进行社会主义探索。从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的探索有积极成果,但也发生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重大失误,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巨大学费和代价。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一些列国家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逐步形成了一个世界社会主义体系。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大多以苏联模式为范本,在本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自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后,社会主义就成了一个包括思潮、运动和制度在内的统一体。

3.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飞跃

  斯大林模式是在面临战争和帝国主义巨大外部威胁的环境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这种带有战时性质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维埃国家能够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到最急需的建设和防务上来,在历史上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劳动群众由于获得解放而迸发出来的革命热情,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种体制本身的缺陷,使国家建设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非凡成就。但是,在进入正常年代以后,在革命转变时期群众所特有的激情消失之后,这种体制的弊端就显示出来了,并酿成了一些列社会经济政治危机,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障碍。斯大林认为苏联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矛盾,拒绝对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进行改革,还把它作为一切社会主义国家的圭臬,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实行这样的体制。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和学者发现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主张。进入60年代,旧的、僵化的体制越来越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速度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形势下,70年代以来,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民主德国等原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改革旋风,社会主义开始进入内涵式纵深发展阶段。进入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两种不同性质、不同方向、不同结果的改革。一种是苏东各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方向,结果改革变成改向改制,葬送了社会主义制度。另一种是中国的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体制进行了改革,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中国的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由传统模式实现了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变,首先归功于邓小平这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许多著名论断,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改革是第二次革命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些论断,今天我们大家都耳目能详。但在刚提出来时,它们都是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对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和思维方式来说,它们甚至是大逆不道的。经过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探索和推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中最基本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清醒,从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把握了规律、占据了主动。30年来的发展实践,雄辩地证明了中国所推进的社会主义模式转变是成功的,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无论国内国外,有许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颇有诟病,主要是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其实,判断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坚持了党提出来的四项基本原则。这四项基本原则从经济、文化、政治和领导力量等方面,确保了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按照这一标准,经过改革开放,当前公有制仍然在我国经济基础中占主体、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国家政权掌握在劳动群众手中。从这些方面来看,显然,我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冲击社会主义的根本,并没有动摇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现代模式的本质特征是什么?或者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是什么?它到底在哪里,这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问题。把这个问题搞准了,才谈得上在内心里理性地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我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它是为资本主义所不具备的;二,它是为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所不具备的。按照这两个条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发展布局,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但它们的经济制度都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主体;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以公有制为主体,甚至搞全盘公有化,但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二,在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搞民主法治,但都是以两党制、多党制和三权分立等制度为基本制度载体;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实行的是高度集权,以党代政,缺乏民主,更谈不上法治。三,在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多元的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共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排斥和消除多元社会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四,在社会结构分化、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努力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但由于它们以私有制为基础,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存在根本矛盾和冲突,因此它们的社会和谐是不可靠、不长远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里国家机器高度强大,公有权力干预一切,社会还没有从国家中分离出来,自然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一说。以上四条,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区分开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之所在。

三、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

  苏东演变之后,一些人借机攻击社会主义,认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在当初就是一场历史的误会。这种认识是根本错误的,社会主义对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文明成果。

  第一,建立了新的更高的文明形态,找到了一条通往现代化的新道路。除了原始社会以外,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都是一个阶级剥削、压迫其他阶级,一个民族剥削、压迫其他民族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不文明状况。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充满罪恶和血腥,给人类社会带来侵略、战争和灾难的道路。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大多是通过平和的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它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开辟了一条走上现代化的文明的新路。

  第二,战胜了穷凶极恶的法西斯主义。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为摆脱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对内血腥屠杀,对外残酷战争,严重威胁着人类和文明。在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强盗的斗争中,苏联红军起了决定性作用,苏联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死亡2700万人,付出了巨大牺牲。在中国8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法西斯是全世界的敌人,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力量的参与,就不可能这么快战胜它。

  第三,把殖民主义驱除出了历史舞台。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在西方工人运动和东方被压迫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以自己的榜样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斗争,促进了被压迫民族的觉醒。二战以后,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它们的影响和支援下,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先后有100多个国家宣告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体系彻底崩溃了,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以历史民族的崭新姿态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第四,拯救了资本主义。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一片大危机、大萧条、大崩溃的阴影之中,人们预感到资本主义末日就快要来临了。在这种形势下,美国总统罗斯福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实行了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挽救了美国,挽救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二战结束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更多地关心民生,普遍推行了高工资、高消费、高福利政策,从而有效缓解了劳资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资本主义的今天。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西方国家纷纷出台了大数额的经济刺激计划,对濒临倒闭的金融企业实行国有化,这些也可以说是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借鉴的结果。

  第五,维护了世界和平。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在短短20年间,帝国主义带来了两次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后,因为有社会主义力量的抗衡,再也没有发生过世界大战了。在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影响、支持下,第三世界兴起,促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总之,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四、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刚才我们说到,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时候,资本主义的末日已经快来临了,为什么后面它又起死回生了呢。主要原因,一是因为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二战以后,大家都很痛恨战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军用技术投入到民用领域,兴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水平。二是前面提到的,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实施宏观调控,改革生产关系,提高社会福利,缓解了社会矛盾。三是在殖民主义体系瓦解之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控制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规则,从发展中国家榨取超额利润,同时把危机和灾难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提出了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之后,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马克思又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序言》里提出了两个绝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绝不会并不是否定两个必然,它们二者是相互统一的关系。两个必然揭示的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两个绝不会揭示的是这一历史总趋势实现的条件,它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我们既要相信两个必然,对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充满信心,对资本主义国家在未来某一时刻向社会主义转变保持期待,同时又要对实现这一胜利和转变的长期性、曲折性保持深刻、清醒的认识。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国际关系等方面做种种文章,来延长其寿命,但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就无法改变它必然灭亡的命运。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再一次证明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基本矛盾是无法在维持资本主义外壳的条件下得到根除的。

  从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与上个世纪社会主义革命高歌猛进、社会主义阵营建设硕果累累的辉煌时期相比,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确实是处在低潮阶段。但是,我们要认识到:

  第一,新生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本来就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在这里,让我们来共同温习一下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中的一段话: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第二,世界范围内对社会主义思潮的研究、传播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如此。当前,世界左翼力量在兴起。在俄罗斯,经历了两种社会制度给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后,人们正在掀起一个重新评价苏联历史的潮流。20世纪90年代前5年,法、意、希、西、葡、德六国共产党多次会晤,召开国际性研讨会,坚持和宣传马克思主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法、英、美等国的左翼学者连续组织召开了多次马克思大会、世界社会主义学者大会,有的一次参加人数达到6000人以上。在拉丁美洲,由于深受自由主义改革举措的危害,社会主义运动重新活跃起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倡导的“21世纪社会主义,在拉美一些国家具有一定影响。

  第三,在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体低潮中也有局部高潮。中国、越南、古巴、老挝各国都在进行改革,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尤其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钦佩的发展成就。环顾当前,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和少数掌握了宝贵历史机遇的新兴国家外,绝大多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包括从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的国家)并未取得成功,其中甚至不少国家长期陷入内乱不止、经济凋敝、民生举步维艰的困境。相比之下,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按照这样的道路、方针发展下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中国会富强起来、中华民族会实现伟大复兴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没有信心呢?资本主义国家到现在已经发展了几百年。而从十月革命胜利算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到现在还不到一百年。我们新中国的历史才60年,至于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30年。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我国在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威胁(包括战争恫吓、经济制裁、和平演变等)的环境下,通过坚持和平发展、不搞对外转嫁困难和危机的方式,取得了通常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这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事实告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未来要充满信心。

五、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给我们的启示

  1.要有崇高的理想

  有一个规律性现象,社会主义思潮、运动的创始人或领导人,很多来自富人阶级或富裕家庭。如: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周恩来……。如果从个人利益考虑,他们本来完全可以生活得更舒适,可以不必承受这么多苦难,但他们毅然决然地背叛自己的阶级或家庭,毅然决然地投入到充满艰难险阻甚至是具有生命危险的共产主义事业中去,为什么?就是因为心中具有崇高的理想。马克思在中学时代起就树立了为人类服务的高尚人生目标,他在作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每当读到这段话,人们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多么博大、多么高贵的灵魂啊!我们要向革命导师、革命先辈学习,心中既要有小我,更要有大我”––“我之国家我之民族甚至是我之人类,通过全身心融入大我的不懈奋斗,彰显小我的价值。

  2.要有坚定的信念

  对目标、对事业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在行动中焕发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穷无尽的动力。既然我们所追求的是崇高的理想,那么实现理想的过程就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既然我们立志为伟大事业而献身,那么无论道路再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邓小平说: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一条对我们从事青年工作的同志具有更进一步的现实意义。作为团干部,我们不仅自身要按照党的要求,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而且要努力通过我们的工作,引导、带动广大青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让科学社会主义的火种,在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心中熊熊燃烧。

  3.要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总是处在运动和发展变化之中。与此相应,人们的认识和理论也不能总是停留在一个老地方。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可能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为我们解决他们去世以后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同样道理,我们也不要认为当前的认识和理论能够为我们的后人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一切的一切,都要以人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4.要有扎实的行动

  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改变世界。科学社会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事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空谈理论、无谓争论给事业带来危害的例子并不少见。我们学习、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能限于空谈。要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认识到的真理付诸行动,在行动中检验和提升认识、体现共产主义觉悟。具体到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社会主义者,要以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事业的责任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承担的每一件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实在在地添上一块砖、加上一块瓦。

  我今天的交流就到这里,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交流中有关通理部分引用了我导师赵曜教授的不少观点,在此也向他老人家致谢。

Via:中国共青团网)